股骨头坏死可能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,疼痛和残疾。该不该进行髋关节置换?这个问题要分阶段看,不能一味的强调关节置换,也不能一味的推荐保髋手术,非外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,存在脂肪栓塞说,骨内压力增高说,积累性细胞损害等学说,也就意味着股骨头坏死可能一直发展,也可能停止发展,首先要通过该病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。
一期
在这个阶段通常不会有明显的症状,X光检查可能会显示出骨质密度的变化,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,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,如控制体重、增加运动量等来延缓病情进展。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药物,如止痛药,非甾体消炎药等来缓解疼痛。
(资料图)
二期
这个阶段的患者会感到轻到中度的髋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,但仍然可以继续进行日常活动。大部分患者还是可以药物治疗,少数人可能就要进行手术了,比较常见的就是髓芯减压术,利用微创的方法,释放骨髓腔的压力,去除硬化带和死骨,同时植入松质骨和新鲜骨,也可以进行带血管蒂腓骨移植。该手术的效果因人而异。
髓芯减压术。这是最常见的股骨头坏死手术,在骨头上钻孔减压,降低其中的压力,目的在于缓解疼痛和减缓骨坏死进展。这种手术通常与骨移植相结合。
截骨术,这种手术的前提是骨损伤的面积比较小,医生可将股骨头的健康部分旋转至负重区,同时将坏死区移出,从而避免了损伤区域的恶化。
植骨术,用自己身体里的一些骨骼连同血液供应一起移植。
客观的说,股骨头坏死至今还没有一套特效的治疗方法,医生的经验对治疗效果占了很大比重。治疗时不仅要考虑骨坏死的分期,更要考虑坏死的面积,部位,患者的发病年龄等。比如早期,坏死面积小,位置偏内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。
最后一步是人工髋关节置换,它的优势在于治疗效果比保髋手术更有保障,因为参与重建的骨骼要少得多,患者术后几天就能下地,有些进行了保髋手术的患者,最后还是要进行关节置换。然而也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,对于年轻的患者,能保髋还是要尽量保,首先人工髋关节使用寿命保守估计15-20年以上,越年轻的患者越有可能要在未来进行翻修手术,翻修手术的难度要大于第一次置换。
医学科普,仅供参考。